?2020年,赤霉病給我國小麥生產帶來巨大威脅威脅!
在安徽,小麥赤霉病將大發生,自然發病面積(即在不開展防治的情況下)約3500萬畝;
在河南,預計4月上中旬的降雨過程與豫南小麥揚花期高度吻合,專家會商預測小麥赤霉病在豫南、豫東南呈偏重發生趨勢。
在江蘇,田間稻樁帶菌率近5年最高,赤霉病偏重流行風險高;
......
小麥赤霉病是我國小麥主產區常發性重要病害,不僅嚴重影響小麥高產穩產,而且發病后產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麥粒,影響小麥質量安全,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據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測報網監測和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0年小麥赤霉病長江中下游、江淮麥區大流行,黃淮麥區偏重流行。為推進科學防控,保障小麥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專家進行專題研究,提出以下防控意見。
安徽
3500萬畝麥田面臨赤霉病威脅
5000萬專項資金補助35個主產縣
近日,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在小麥赤霉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小麥赤霉病將在安徽省大發生,預測約八成麥田或將受到赤霉病威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據安徽省植保總站組織的專家會商結論和田間調查結果,預測今年小麥赤霉病將全省大發生,其中淮北東北部地區偏重發生,全省小麥赤霉病自然發病面積(即在不開展防治的情況下)約3500萬畝(占小麥總播種面積的八成左右),需實施預防面積約8000萬畝次。據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徽小麥赤霉病大發生,主要依據以下四點:一是近年小麥赤霉病在我省重發頻率高,麥稻(玉米)連作面積大,田間菌源逐年積累。當前,各地田間菌源量已滿足赤霉病大發生條件,隨著氣溫上升,田間菌源量還將進一步增加;二是據氣象部門預報,4月上中旬,合肥以南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偏多,有連陰雨,將有利于赤霉病發生流行;三是我省小麥主栽品種對赤霉病抗性不強,沿淮淮北主產麥區高感品種比例較大,淮北旱茬麥區部分田塊播種量大,沿淮及其以南的稻茬麥區因播期偏遲,田間秸稈裸露和大小苗現象較普遍,赤霉病流行風險高;四是據各地植保站鏡檢調查,今年小麥總體生育期提前5-10天,預計病菌子囊孢子釋放高峰期與小麥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流行。
據了解,安徽省接下來要搶在20天左右時間里,對全省4300多萬畝小麥普遍開展兩次防治,防治總面積達8000萬畝次。與此同時,安徽省級財政切塊5000萬元,專項用于35個小麥主產縣(市、區)開展赤霉病防控。各地加大資金統籌力度,強化防控物資保障。截至3月30日,全省已統籌赤霉病防控資金1.75億元,用于采購赤霉病防控藥劑和統防統治作業服務等。
河南
4月上中旬多次降雨與小麥揚花期高度吻合,小麥赤霉病今年在豫南、豫東偏重發生
據河南省植保機構監測和氣象部門預測,當前抽穗揚花期的陰雨天氣極易導致小麥赤霉病暴發流行,小麥條銹病在河南擴展蔓延速度明顯加快。據河南發布通知顯示,河南植保部門已在南陽、信陽、駐馬店等10個市53個縣(市、區)發現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達81萬畝,比一周前增加了一倍,是近年來同期發生最為嚴重的一年。另外,隨著外地菌源持續大量傳入,加之3月下旬至5月上旬我省氣溫適宜、降雨偏多,小麥赤霉病是典型氣候型病害,抽穗揚花期遇陰雨天氣極易導致暴發流行。據河南省氣候中心預報,4月上中旬我省有多次全省性降雨過程,與豫南小麥揚花期高度吻合,專家會商預測,小麥赤霉病今年在豫南、豫東南呈偏重發生趨勢。據了解,農業廳要求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把植保、農技、種子、土肥、鄉鎮區域站等農業技術人員組織起來,采取單位包鄉(鎮)、技術人員包村的方式,進行網格化監測,力爭7天之內將所有麥田普查一遍。另外,河南省財政日前已安排1.96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小麥赤霉病、條銹病、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并要求市、縣通過加大財政投入、整合涉農資金等渠道,進一步加大對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防控工作的支持力度。
江蘇
田間稻樁帶菌率近5年最高
赤霉病偏重流行風險高
據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以下簡稱“植保站”)專家會商分析,預計今年江蘇小麥穗期病蟲總體呈偏重流行態勢,其中赤霉病偏重流行風險高。據了解,由于去年秋播以來積溫偏高,今年小麥生育進程普遍較常年提早7天以上,且生育進程極不整齊,地區間、田塊間小麥抽穗揚花期分別相差20天以上和7天以上,易感病期顯著拉長,不僅增加了感病幾率,還增加了防治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