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股冷空氣襲來!北方大部分大降溫。南方則遭遇“倒春寒”和強對流的“雙連擊”。
據中央氣象臺最新消息,江淮、江漢、江南等地的最高氣溫僅有10℃上下,潮濕陰冷的感覺十分強烈。
預計4月2日至5日,江南、華南及貴州等地雨勢將再度加強,迎來新一輪強降雨過程。
期間,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福建西南部、廣西東部和北部、廣東中北部等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時強降水和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最大小時降雨量20~40毫米),累計降水量有100~150毫米,局地可達200~240毫米。
最強降雨時段為2日至3日,強降雨位于江南南部至華南中北部一帶;4日至5日,強降雨逐漸南壓至華南中南部,降雨強度減弱。
受降雨影響,湖南南部、江西西部和東部、福建西部和北部、廣西東北部和中部、廣東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較高,其中,湖南西南部、廣西東北部、廣東西北部等局地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高,需加強次生災害防范。
一邊是水,陰雨綿綿;一邊是火,連續干旱。據中央氣象臺最新消息,未來一周,四川南部、云南等地仍無降雨,氣溫偏高,森林火險氣象等級維持較高狀態,需繼續做好森林防火和抗旱救災工作。
四川西昌突發森林火災造成19人遇難。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近期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不利,強對流天氣已造成經濟損失。
3月21-23日,福建、湖北、貴州、江西、湖南、浙江等地部分地區出現7到9級雷雨大風,累計農作物受災面積12131余公頃,據不完全統計農業經濟損失9916余萬元。
今年進入春季以來,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氣溫持續偏高,降水較少,農作物遭受旱災的形勢日趨嚴峻,發生人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196.66公頃,成災133.33公頃,預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72萬元。
3月21-25日,福建、廣西、貴州、湖南、江西、云南、浙江、重慶等地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冰雹災害,蔬菜、烤煙、茶葉、秧苗、玉米苗、辣椒苗、油菜、胡豆、食用菌、西瓜、芒果樹等經濟林果受災,受災面積23253余公頃,據不完全統計農業經濟損失25717余萬元。
3月21-25日,湖南、江西、廣西等地出現暴雨洪澇災害,油菜、水稻、玉米、早稻等作物受災,受災面積2164余公頃,據不完全統計農業經濟損失1639余萬元。
圖片來自中央氣象臺
鑒于此,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結合墑情、苗情,做好田間管理,提前采取措施,北方注意防范大風降溫對冬小麥、果樹、設施農業和春播生產的不利影響,南方注意庫塘蓄水,保障春耕春播用水需求。
?北方冬小麥已進入快速生長期,水肥需求增加,合理灌溉、施肥,促進小麥幼穗分化,同時加強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的監測防治。
?西北地區注意趁墑適時春播,加快春播進度。
?東北地區可利用晴暖天氣提早開展春耕備耕工作。
?西南地區要做好冬小麥、油菜田間管理,缺墑地區及時灌溉,并做好一季稻、春玉米、馬鈴薯、烤煙等播種和苗期管理。
?長江中下游地區注意加強油菜水肥管理,促進其產量形成,降水偏多地區注意及時清溝理墑,排濕降漬,并加強油菜菌核病的監測與防治。
?江南、華南早稻區注意避開降水時段,抓住“冷尾暖頭”,搶播早稻,已播秧田加強管理,做好育秧溫棚加固保溫,前期受災秧苗及時進行補種。
預計未來10天,受冷空氣影響,北方氣溫起伏多變且升降幅度較大,江南華南等地多雨并有強對流天氣,對果樹開花、北方部分冬小麥孕穗和南方早稻播種育秧不利。
而未來11-20天(下下周左右)
?江南、華南、西南地區大部等地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其余地區較常年同期偏少3-5成;
?新疆、青藏高原東部及云南等地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3℃,利于春播和春播作物生長以及夏收糧油作物產量形成,云南中部可能發生干旱;
?華北北部、東北、江南、華南等地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1℃左右,對春耕春播略有不利。
今年的天氣也是個“謎”,會否對農業豐收有所影響,再加上今年的病蟲害也是一個偏重年份,會否對糧食安全帶來影響。已于27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為我們做了解答。
這次發布會的主題是:防范氣象災害風險保障春耕和復工復產。
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副臺長魏麗表示,寒潮天氣發生在3月下旬,也正是春耕春播最關鍵的時候。今年以來我國整個氣候呈現的特征是暖濕比較明顯,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是1961年以來氣溫第二高的年份。預計4月到5月暖濕特征還會持續。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自1951年以來,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0.24℃。氣候變化在改變著水資源分布與降水特點、降水強度的變化,會使得區域洪澇形勢發生變化,甚至出現干的地方越來越干、濕的地方越來越濕的局面。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
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既要抗旱防澇,也要防病治蟲。據我部監測和專家會商,今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是呈偏重發生態勢、程度可能重于上年,威脅玉米生產的主要是草地貪夜蛾,威脅水稻生產的主要是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是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
溫濕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今年冬季暖濕氣候,造成小麥條銹病的越冬基數比較大,隨著氣溫回升,流行進程加快,目前小麥條銹病已在9個省發生了1300多萬畝,是近10年來發生程度最重的一年。剛才氣象部門也介紹了4、5月份江淮、黃淮地區雨水偏多,可能會造成小麥赤霉病的大流行。小麥白粉病現在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奪取今年的夏糧和全年糧食豐收,防病治蟲的任務十分繁重。
農業農村部按照早謀劃、早監測、早準備、早防治的思路已經采取了一些防控措施。
一是提前做好防控準備。已經下發了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草地貪夜蛾這些病蟲害的防控預案,提前預撥了14億元的防控資金,支持各地提前做好防控物資的準備。
二是加密監測預警。啟動了重大病蟲發生動態網上直報,實行每周一報,重大病情隨時報告,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三是精細指導服務。我們分病蟲制訂了防控技術指導意見,及時篩選推薦28種草地貪夜蛾的防控用藥,近日又派出了司局級領導帶隊的工作組和專家指導組,赴病蟲重發區開展巡回指導。
四是搞好應急防治。組織各地開展了病蟲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目前小麥條銹病已經累計防治了1800多萬畝次、草地貪夜蛾累計防治了190多萬畝次,基本上做到了應防盡防,一些地塊已經防治兩遍以上。
3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審議通過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草案)》。農業農村部將認真按照條例要求,壓實屬地責任,落實防控措施,堅決打好“蟲口奪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