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秋耕深,春耕淺。”不少西北的種植戶存在秋耕灌冬水的種植習慣,這種耕作方式讓秸稈深翻在土壤中,經過秋后的高溫、春播前的升溫,可以逐漸地腐化和漚制,既增加了土地中的有機質,又改善了土壤的板結和性質,確實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秋耕顧名思義就是指秋收作物收獲后的土壤耕作。一般深18-25厘米,以改善耕層的理化,生物狀況,保蓄雨水,提高肥力,清除雜草和減少病蟲發生。
秋耕的好處如下:
1、秋耕后有一個漫長冬季的冰凍風化,這可加強土壤的熟化,凍融交替也可改善土壤結構。
2、秋季深耕后,破壞了地下害蟲的越冬場所,在冬季低溫下,有利于消滅田間越冬害蟲,使得翌年的蟲害減少。
3、秋耕地有利于消滅田間雜草,特別是多年生的根芽、根莖類雜草,翻到地面即可凍死。
4、秋耕還可將地表的還田秸稈、有機質、肥料等深埋入土,以利保存,經過秋后的高溫、春播前的升溫,可以逐漸地腐化和漚制。
5、秋耕可最大限度地積蓄土壤水分。秋耕后,土壤耕層遭到破壞,尤其是犁底層遭到破壞后,秋冬季的雨雪更容易滲透,翌年早春及時耙耱保墑,調節春季用水矛盾。
秋耕的技術要點:
1、翻早不翻晚,掌握適宜耕翻深度。
秋耕應在秋收后及早進行,這樣才能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土壤熟化,有利于土壤蓄存晚秋降水,建立土壤耕層水庫,實現秋墑春用。如果翻耕過晚,來不及耙撈,會造成地表坷垃過多、過大,降低翻耕質量,不僅對土壤熟化不利,而且影響春播質量。最佳翻地深度為18-25cm,打破犁底層。深翻25cm以上,三年深翻一次。
2、秋耕要注意土壤濕度。
土壤含水量在18%-22%時耕地適宜。耕后土壤細碎,保墑保苗好,并且耕地阻力小,工效高。如果土壤水分過大,耕后易形成黏條,干后變成死坷垃,即使多次整地也難耙碎,不保墑不保苗。土壤過干,耕地阻力大、工效低,耕作質量差。
秋耕應優先翻耕土質粘重的地塊,以達到疏松土壤,加速土壤熟化的目的。對于土壤質地輕的砂質土,可不耕或采取隔年翻耕,更有利蓄水保墑,同時,又可節省機耕作業的投資。
3、及時整地,防止跑水跑墑。
在秋耕打壟的同時,實施秋施肥是一項效果比較明顯的增產措施。秋耕后,沒有來得及整地的地塊,當土壤化凍層達到10-15cm時,即可進行耙壓整地,宜早不宜晚,最好做到頂漿打壟,隨打壟、隨鎮壓??梢源シN,還可以結合整地進行深施底肥。
4、秋耕要與秋灌相結合。
有水源和灌溉條件的地塊,秋耕后要及時整地作畦進行秋灌。因為只有凍前灌溉才能使灌溉水順利滲入土壤耕層,保蓄起來,實現春旱秋抗。同時,還可推遲土壤結凍,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養分的轉化,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秋耕后改善耕層的理化,生物狀況,保蓄雨水,提高肥力,清除雜草和減少病蟲發生。明年的玉米想不高產,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