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多地農戶反映,自家地里的玉米上長了“蘑菇”!玉米上長“蘑菇”!這是怎么回事?
原來,這是玉米上容易發生且分布廣泛的一種病害,叫做瘤黑粉病。瘤黑粉病,顧名思義,這個病害最主要的特征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腫瘤。這些腫瘤在玉米的各個生育時期,在植株不同的部位都有可能長出來。
這些腫瘤外表有白色或者灰白色的薄膜,幼嫩時里面的肉質柔軟有汁,腫瘤成熟后就會變得相對堅硬,顏色也會由白色轉變成灰黑色,里面含有大量黑色粉末狀的孢子,所以叫做瘤黑粉病。
那么,玉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病害呢?為什么同樣的品種,有的地塊有,有的地塊沒有呢?這就跟瘤黑粉病的發病原因有關了。瘤黑粉病屬于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玉蜀黍黑粉菌,除了大田地塊本身存在的病原菌之外,這種菌主要還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往年地塊中少許得病的玉米沒有引起重視,病殘體沒有及時清理出地外,秸稈還田后,造成黑粉菌的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病田連作,常年累計,致使田間菌源增多,在風雨過后,爆發大面積病害。
(2)未腐熟的農家肥里也可能含有黑粉菌的孢子,如果田間施用了未腐熟的農家肥,也可能會使田間病源增多,病害發生嚴重。
另外,外部環境也是瘤黑粉病突然加重爆發的關鍵驅動因素。
(3)天氣因素:如果玉米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濕,或者干濕交替,就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尤其是遭受風雨過后,玉米植株的傷口增多,有利于病原菌的入侵,從而引發病害。
(4)種植密度過大:如果玉米種植密度過大,會導致田間的通風透光不良,利于病原菌侵染發病,過近的株距也有利于病害的傳播。
所以,如果您的地塊發生了這種病害,很有可能是因為地塊本身或者往年得病植株所帶來的瘤黑粉病原菌含量過高,在風雨后又遇到了高溫,導致了病害的發生。那么,該怎么避免玉米瘤黑粉病的發生呢?
(1)及時清理病株,減少菌源:如果發現田間有發病植株,一定要及時清理,在腫瘤沒有成熟時,將其帶出地外深埋銷毀。
(2)使用腐熟農家肥:如果有施用農家肥的習慣,一定要施用腐熟的農家肥,防治未腐熟的農家肥攜帶病原菌進入田地。
(3)合理密植:玉米要適期播種,合理密植,防止由于過度密植而造成的病害加重。
(4)使用殺菌劑:玉米播種前可使用戊唑醇等殺菌劑進行拌種;玉米未出苗前可使用三唑酮等殺菌劑進行土表噴施,減少土壤初侵染菌源;玉米出苗后到抽雄期間,腫瘤未出現前,可使用殺菌劑(咪鮮胺、苯醚甲環唑、戊唑醇、三唑酮等)對植株噴藥,用于預防,降低發病率。